logo1 logo2
慢阻肺治疗常见三大认知误区
发布时间:2021-12-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主要症状是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我国慢阻肺发病仍呈高态势,慢阻肺患者存在疾病认知误区,导致患病不知、不治,进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这些认识误区大家要知道。


  误区一:慢阻肺不常见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2018年,王辰院士牵头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估算我国患者数近1亿。但由于慢阻肺起病隐匿,早期慢阻肺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往往易被忽视。

  表1:2018年我国不同年龄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


  对于以下人群,应考虑慢阻肺的可能性:有慢性咳嗽或咳痰、呼吸困难、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史和(或)有慢阻肺危险因素暴露史。


  误区二:慢阻肺患者症状较轻,无需干预


  慢阻肺的主要症状是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早期慢阻肺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呼吸困难可仅出现于劳力时,随病情进展患者症状日益显著,甚至在行走、穿鞋、洗漱等日常活动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除日常症状影响外,慢阻肺控制不佳还会增加急性加重风险,造成肺功能损害。同时,急性加重导致的就医、住院治疗等均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对于明确诊断为慢阻肺的患者,给予有效、规范的治疗十分必要。慢阻肺稳定期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主要药物包括支气管舒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或联合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患者管理、呼吸康复治疗、家庭氧疗、家庭无创通气、接种疫苗、气道内介入、外科治疗等。


  误区三:慢阻肺患者治疗后症状缓解便可停药


  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管理目标包括缓解呼吸系统症状,改善运动耐量和健康状况,同时防止疾病进展、防治急性加重及减少病死率。长期规律接受药物治疗是患者实现疾病控制的重要一环。即使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仍有急性加重风险,擅自停药不利于疾病的长期控制。研究表明,在重度和极重度慢阻肺患者中,与持续规范用药相比,停药患者肺功能显著下降。然而部分患者只在症状严重时用药,一旦病情好转便停止用药。如果不规律用药,肺功能下降的会比正常人要快很多。这样一来,肺功能越来越差的话,不仅会影响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更容易引起慢阻肺急性加重。所以慢阻肺患者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托规律服药,定期复查,由专科医生评估是否可以减药,切不可擅自停药。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03):170-205.


  2. Wang C, Xu J, Y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2018 Apr 28;391(10131):1706-1717.


  3. 2021 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COPD诊断、治疗与预防全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