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临床中常见的影响人体多脏器功能及代谢的一种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睡眠时频繁发生的上呼吸道塌陷会导致正常的呼吸过程受阻或气流中断,导致反复低氧及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睡眠结构破坏、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等多种病理生理损害。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显著,不仅对社会养老产生影响,也会从供需两端影响经济运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群中OSA的患病率明显升高,60岁以上老年人OSA患病率高达 67.6%,同时,由于OSA与各种慢性疾病之间相互影响,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老年患者预后变差。OSA首选的治疗方式是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PPV)。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特征
1、流行病学特点
(1)患病率高:近年来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OSA 患病率达67.6%,且与年龄水平呈正相关。老年OSA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5 次小和>15 次小的比率均高于中年患者。有证据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OSA的患病风险增加2.2倍。绝经前女性OSA的患病率仅有男性的1/2,但绝经后的患病率与男性相当。
(2)诊断率和治疗率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也可表现为疲倦、乏力、日间嗜睡及反应变慢等症状,所以老年OSA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中青年人不典型。随着年龄增加,OSA的典型症状嗜睡、晨起口干、咽干、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不如年轻人典型,常导致漏诊。且老年人常合并听力下降、文化程度不一、对疾病认识差、沟通能力差等情况可能导致患者就诊率低、治疗难度高、治疗依从性差。
(3)合并症多:随着老年人全身多脏器和系统功能的逐渐衰退,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且OSA本身也会严重影响机体多个系统及器官的功能结构,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损伤等,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及认知功能损害。因此老年OSA患者通常预后较差。
2、主要危险因素
(1)年龄≥60岁:老年人的患病率较青中年高,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70岁以后趋于稳定;
(2)超重(BMI≥24kg/m2或超过标准体重的 20% 以上):BMI> 24 kg/m2或超过标准体质量的20%以上是发生OSA 的危险因素,虽然肥胖是老年人发生OSA的易患因素,但是影响强度较年轻人明显减弱;
(3)上气道解剖功能减退[3]:睡眠中老年人的气道较年轻人更容易发生塌陷,这是由于老年人睡眠中上气道及咽部的肌肉基础张力下降、肌肉弹性减少、呼吸道功能下降容易导致气道塌陷、狭窄、阻力增高。另外,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上气道肌肉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在睡眠中更容易出现气道塌陷;
(4)呼吸调节功能因脑功能的下降变得不稳定,可导致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和陈-施氏呼吸的患病率增高;
(5)老年人可能因失眠或其他疾病长期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和(或)肌肉松弛类药物,加重咽部肌肉松弛,使OSA患病率增加;
(6大量饮酒和(或)长期吸烟;
(7)合并症的影响,加重或影响 OSA的发生,包括胃食管反流、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肢端肥大症及神经肌肉病等。
3、临床特征
老年OSA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别于中青年人,其合并疾病谱较广,同时存在多种药物的影响,OSA的典型表现如打鼾、睡眠中呼吸暂停及日间嗜睡等症状变得不具特征。老年OSA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1)打鼾已不是特征性的表现:由于呼吸肌收缩力逐年减退,上气道肌肉变得松弛容易塌陷,鼾声可能会减弱,但呼吸暂停的程度并不会减轻,常容易漏诊;
(2)0SA导致的嗜睡不明显,合并失眠或异态睡眠的问题增加;
(3)夜尿次数增多,易被误诊为前列腺增生、使用利尿剂或糖尿病等疾病造成的;
(4)0SA可导致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改变,在老年人群中容易与老龄相关的功能减退相混淆,从而忽略了 OSA 的存在;
(5)OSA严重威胁老年人机体多脏器、多系统的功能,不仅会导致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胰岛素抵抗等,还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认知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参考来源: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无创正压通气应用规范专家共识[J]. 中国全科医学.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