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异质性肺部状态,以慢性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为特征,是由于气道异常(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或肺泡异常(肺气肿)所导致的持续性(常为进展性)气流阻塞[1]。
2018年,王辰院士牵头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估算我国患者数近1亿[2],提示我国慢阻肺发病仍然呈现高态势。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病死率和死因的最新预测数字显示,随着发展中国家吸烟率的升高和高收入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慢阻肺的患病率在未来40年将继续上升,预测至2060年死于慢阻肺及其相关疾患者数超过每年540万人[3]。
慢阻肺是由基因-环境在个体一生中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损害肺部和/或改变其正常的发育/衰老过程。因此引起慢阻肺的危险因素包括个体易感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相互影响[4]。
一、个体因素
1、遗传因素
慢阻肺具有遗传易感性。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与非吸烟者的肺气肿形成有关。另有其他一些遗传变异也与肺功能降低和慢阻肺风险相关。
2、年龄和性别
年龄是慢阻肺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慢阻肺患病率越高。慢阻肺患病率在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报道不一致,但是,有文献报道女性对烟草烟雾的危害更敏感。
3、肺生长发育
妊娠、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直接和间接暴露于有害因素时可以影响肺的生长,肺的生长发育不良是慢阻肺的危险因素。
4、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
哮喘不仅可以和慢阻肺同时存在,也是慢阻肺的危险因素,气道高反应性也参与慢阻肺的发病过程。
5、低体重指数
低体重指数也与慢阻肺的发病有关,体重指数越低,慢阻肺的患病率越高。吸烟和体重指数对慢阻肺存在交互作用。
二、环境因素
1、烟草
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环境致病因素。与非吸烟者比较,吸烟者的肺功能异常率较高,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年下降率较快,死亡风险增加。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呼吸道症状及慢阻肺的发生。孕妇吸烟可能会影响子宫内胎儿发育和肺脏生长,并对胎儿的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
2、燃料烟雾
柴草、煤炭和动物粪便等燃料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有害成分。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烟雾可能是不吸烟女性发生慢阻肺的重要原因。燃料所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与吸烟具有协同作用。改用清洁燃料同时加强通风,能够延缓肺功能下降的速率,减少慢阻肺发病的危险度。
3、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物中的颗粒物质(PM)和有害气体物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等)对支气管黏膜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空气中PM2.5的浓度超过35μg/m3时,慢阻肺的患病危险度明显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可随着PM的升高而升高,且与慢阻肺急性加重次数呈正相关。
4、职业性粉尘
当职业性粉尘(二氧化硅、煤尘、棉尘和蔗尘等)的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久,可导致慢阻肺的发生。职业环境接触的刺激性物质、有机粉尘及过敏原等可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通过这一途径参与慢阻肺的发病。
5、感染和慢性支气管炎
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发病和加剧的重要因素,病毒和(或)细菌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儿童期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与成年时肺功能降低及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有关。有学者观察到,慢性支气管炎增加发生慢阻肺的可能性,并可能与急性加重的次数和严重程度有关。
一旦确诊慢阻肺,应该遵医嘱早干预、早治疗,目前慢阻肺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吸入;采用支气管舒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等药物进行干预治疗;接种肺炎和流感疫苗,降低发病率、并发症及致死率;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应坚持长期家庭氧疗;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注重呼吸肌力量和耐力训练,保持心理健康。由于慢阻肺是一种终身疾病,它带来的呼吸困难、疲劳以及对肺部的损伤可能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因此一旦确诊慢阻肺,应遵医嘱,积极配合进行长期的综合性治疗,预防和控制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 2023 GOLD Report[EB/OL].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Disease-GOLD./2023-03-25. https://goldcopd.org/2023-gold-report-2/.
[2] Wang C, Xu J, Yang L, 等.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J]. The Lancet, 2018, 391(10131): 1706–1717.
[3]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2020 REPORT)[EB/OL]. [ 2019-12-20].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2021,44(3):17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