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logo2
老人要如何预防肌少症?
发布时间:2021-12-15

   “肌少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骨骼肌量减少、伴有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减退的综合征。人到40-70岁,肌肉质量百分比每十年会下降8%,70岁以后则每十年下降15%,当肌肉质量下降到<70%时,则到了死亡风险较高的区域。老年人的“肌少症”可升高跌倒事件的发生,导致骨折、失能、活动障碍等,增加了残疾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风险。然而,年龄增长并非是骨骼肌减少的唯一危险因素。很多常见病也会“偷走”肌肉,我们应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尽早预防。



  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肌少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研究显示,50~90岁糖尿病患者中合并衰弱或肌少症者分别占28.8%、29.3%。60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肌少症患病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胰岛素抵抗是肌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胰岛素抵抗可激活泛素-蛋白酶通路,导致肌肉蛋白降解。胰岛素抵抗使肌细胞糖代谢能力受损,细胞内能量供应减少,肌肉收缩能力减弱。从而发生肌少症。


  预防:早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抗阻力训练、平衡训练、有氧运动等,保证良好的蛋白质摄入。建议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70岁以上的,要由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方案,包括运动、营养、药物、自我护理等方面。


  类风湿性关节炎


  该病好发于老年女性,常表现为双手、双足等对称性的小关节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僵硬。已经有许多临床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引起骨骼肌质量减少和功能减退,增加肌少症的发生。


  关节疼痛、僵硬畸形以及关节外组织的严重损伤使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活动量减少或长期卧床。活动不足使骨骼肌对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下降,线粒体内氧化应激活性增加并释放大量活性氧物质,骨骼肌蛋白合成减少,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下降,引起骨骼肌量丢失及功能障碍 。活动减少使四肢或内脏脂肪堆积,这种异常脂肪增加与骨骼肌质量及躯体活动功能下降形成负反馈循环,导致肥胖性肌少症的形成。


  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通过运动训练尤其是抗阻力运动可改善关节疼痛,提高骨骼肌质量及功能,预防关节畸形及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此外,运动干预还可减少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并发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及脂质代谢异常等风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病,典型表现是患者活动后呼吸困难。慢阻肺影响骨骼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由于肺功能下降,慢阻肺患者往往活动耐力较差,老人更是如此,常常一动就觉得累,活动量非常有限,因而骨骼肌流失严重。第二,慢阻肺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合并营养摄入不足,当蛋白质摄入量不足,肌肉量就会下降。


  预防:患有慢阻肺的老人要想留住肌肉,饮食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生活要规律,在能力范围内适当运动。


  骨质疏松


  肌肉和骨骼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来源于间充质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生理和生物学特性。肌肉有助于骨骼发育,骨骼可促进成肌细胞的存活和肌肉增长。在人的一生中,肌肉和骨骼似乎都遵循着相同的衰减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较多的老年男性和女性将出现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表现为骨骼强度、肌肉质量和肌肉强度随年龄变化而逐渐减弱。触发这两种组织同步衰退的病因可能是遗传、生理和激素变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有许多共同的发病途径,包括参与肌肉和骨骼代谢激素的分泌减少,细胞炎症因子活性的增加,肌肉或骨细胞释放的促分解代谢的物质增多。


  预防:控制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及肌少症的发生。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定期锻炼和充足的营养对优化峰值骨量和终生保持骨骼及肌肉健康至关重要。我国老年人钙摄入量为 500-600mg/d,骨质疏松时推荐量为 1000-2000mg/d。 同时,运动有助于改善机体协调能力,降低跌倒及骨折风险。对已发生骨折的老年人群来说,运动配合物理疗法也可以得到更好的预后,采用阻力力量锻炼方法,高强度低重复次数的锻炼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年1月第40卷第1期【2型糖尿病合并衰弱和肌少症的机制与治疗】


  2、《实用老年医学》2020年34卷3期 220-224页【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肌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3、《实用老年医学》2020年34卷3期 216-219页【骨质疏松与肌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