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指由于上气道梗阻,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出现打鼾,且鼾声不规律。呼吸时虽然存在胸腹运动,但没有气流,从而反复出现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自觉憋气,甚至反复被憋醒,夜尿增多,晨起头痛、头晕、口咽干燥。由于夜间反复出现觉醒和微觉醒,正常睡眠结构被破坏,形成睡眠片段,睡眠效率明显降低,白天出现嗜睡,记忆力下降,严重者认知功能下降。
OSA的危险因素和影响
目前认为引起OSA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上气道解剖学异常:包括鼻腔阻塞(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及鼻部肿瘤等)、Ⅱ度以上扁桃体肥大、软腭松弛、悬雍垂过长和过粗、咽腔狭窄、咽部肿瘤、咽腔黏膜肥厚、舌体肥大、舌根后坠、下颌后缩及小颌畸形等。
(2)肥胖:很多研究都证实肥胖(BMI≥30 kg/m2)是引起OSA的独立危险因素。
(3)性别:男性OSA的患病率是女性的2倍(4%比2%)。目前认为男女性别对于OSA患病率影响主要机制是雌激素对于OSA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因此,女性进入绝经期后,男女两性OSA的患病率则大致相同。
(4)年龄:目前认为OSA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相应升高。睡眠呼吸暂停的患病率从40~60岁呈上升趋势,此后患病率趋于平稳。
(5)绝经后状态:绝经后女性OSA的患病率比绝经前高,尤其是50~59岁组患病风险更高。
(6)种族:中国人OSA的患病率与白种人相似,其实中国人的肥胖程度远较美国人轻,中国人之所以OSA患病率较高,其颌面部特征可能是亚洲人对OSA易感的因素。
(7)家族史:相当一部分OSA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这里除了相关的遗传背景因素外还可能和同一家族人中,常常有相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习惯和酗酒等因素。
(8)吸烟:正在吸烟比不吸烟者罹患OSA的风险更高,重度吸烟者风险最大。
(9)酒精摄入:长期大量饮酒会使OSA的患病率增加或程度加重,其主要机制是饮酒后会抑制呼吸中枢。
(10)某些特殊疾病:目前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与睡眠呼吸暂停有关。另外,还有研究发现肢端肥大症与呼吸睡眠暂停相关。
全面正确地认识OSA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助于深刻认识OSA对人体的各种损害,目前认为OSA患者中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包括:慢性间歇低氧、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失衡、局部和全身炎症、胸膜腔内压力反复发生大幅度波动、睡眠结构遭到破坏,从而造成全身多个靶器官损害,因而本病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源头。上述病理生理改变多为本病所特有的,而其他疾病少有的变化。
OSA的诊断和治疗
首先强调临床医生必须提高OSA的诊断意识,建议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以下情况时均应考虑OSA: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中、重度打鼾,呼吸暂停;晨起口干;白天嗜睡;难以解释的疲劳;高度肥胖;颈部粗短;小颌畸形和下颌后缩;咽腔狭窄或扁桃体中度以上肥大、悬雍垂粗大;严重或顽固性鼻腔阻塞。
其次,对于OSA的高危人群可以进行各种问卷筛查,比如Stop—Bang问卷。白天嗜睡也是诊断OSA的重要证据,应对疑为OSA的患者进行白天嗜睡程度评分,通常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如果其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9分提示日间嗜睡,分数越高,嗜睡严重程度越重。在不具备多导睡眠监测的情况下可以应用不同型号的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对受试者进行整夜睡眠呼吸监测,包括到患者床旁或家中进行检测;有条件的单位最好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整夜监测。具体的诊断标准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5次/h,同时具有白天嗜睡等典型症状。
治疗和管理包括:
(1)全方位控制体重:由于肥胖是引起OSA的独立高危因素,因而控制体重对于本病的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侧卧位睡眠:体位性OSA的定义为OSA患者由仰卧位变成侧卧位后AHI降低幅度≥50%基础值者,这样的患者可以尝试侧卧位睡眠。
(3)具备适应证者进行无创通气治疗,常用的方式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4)个别患者可能需要佩戴口腔矫治器,甚或进行颌面外科和咽喉部手术,这些都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